-
【黄陂区招商】黄陂2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陂区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过205亿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及新材料、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此次签约标志着黄陂区在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黄陂区此次签约的23个项目中,30亿元及以上项目有3个,包括中创经科工业互联网绿色生态产业基地项目、合肥合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显示核心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华夏幸福(武汉)前川新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这些项目聚焦高新技术领域,将有力推动黄陂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工业强区战略成效显著 黄陂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先后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和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区。在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方面表现突出,多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武汉市新城区前列。此次重大项目签约是黄陂区工业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 三、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数据显示,黄陂区GDP增幅达9.3%,位居武汉全市第一。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重大项目的实施又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种良性循环正在黄陂区形成。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黄陂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次签约的项目中,不少企业正是看中了黄陂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前景。 五、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这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黄陂区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产业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黄陂区正朝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稳步前进。
2025-07-10
-
【武汉招商】东盟曼谷博览会向武汉企业抛出橄榄枝 深化经贸文化多领域合作
武汉市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亚洲国际贸易投资商会高层访汉推动招商引资,邀请武汉企业参与东盟(曼谷)中国进出口商品博览会,进一步拓展双边在贸易、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机遇。此次访问基于武汉与曼谷缔结友好交流城市的背景,旨在搭建更高效的跨国合作平台。 一、东盟博览会成武汉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重要窗口 东盟(曼谷)中国进出口商品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多届,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贸易展会之一。展会涵盖机械设备、电子科技、农产品、文旅服务等领域,为中国企业对接东盟市场提供直接渠道。蒙通他尼展览中心作为主办场地,具备国际级会展设施,吸引全球采购商参与。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其光电子、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与东盟需求高度契合,参展企业可通过这一平台快速触达目标客户。 二、武汉与东盟经贸合作基础扎实 武汉与泰国等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数据显示,武汉与泰国双边贸易额保持稳定增长,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显著提升。此外,武汉与曼谷缔结友好交流城市后,双方在跨境电商、物流通道建设等方面签署多项协议。东盟连续多年成为武汉第二大贸易伙伴,RCEP协议生效后,关税减免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武汉企业出口成本,增强了区域产业链协同优势。 三、文化教育合作同步推进 除经贸领域外,武汉与东盟在人文交流方面成果显著。泰国多所高校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换。武汉市多次组织非遗文化展演走进东盟国家,而东盟特色文化节也在武汉落地,促进民间互动。亚洲国际贸易投资商会提出,未来将推动更多武汉文旅项目在东南亚推广,并支持双边互派留学生计划。 四、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武汉市商务部门针对参展企业提供专项补贴,覆盖展位费、物流费等成本,同时组织法律、税务专家提供跨境合规培训。东盟博览会主办方则为武汉企业设置“绿色通道”,协助匹配当地分销商。此外,中老铁路等基础设施联通大幅缩短货物运输时间,为武汉企业进入中南半岛市场提供物流保障。 此次招商活动标志着武汉与东盟合作进入新阶段,通过博览会平台,武汉企业可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
2025-07-10
-
【武汉招商】武汉以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为引领加速打造百家示范智能工厂
武汉市依托数十年深耕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龙头企业布局,持续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在市级层面累计投入超15亿元资金支持下,已完成2158家企业智能化诊断和700多条产线改造,建成全球灯塔工厂及56家智能工厂。下一步,武汉市将聚焦先进计算产业集群和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加速打造100家示范智能工厂,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 一、信息技术创新奠定智能工厂建设基础 武汉市在基础软件、核心器件、安全软件等领域培育出多个知名品牌,华为、中国电子等企业已在武汉设立研发总部和创新中心。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为智能工厂建设提供了国产化技术支撑,欧拉、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展将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可控。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形成涵盖芯片设计、传感器研发、工业软件的完整产业链。 二、智能化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专项行动,武汉市累计完成700多条产线数智化改造。在汽车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成56家省级智能工厂和1家世界经济论坛认证的灯塔工厂。长飞光纤等企业通过5G全连接工厂建设,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三、政策体系构建全链条支持机制 武汉市建立"诊断-改造-示范-推广"的推进机制,出台智能化改造补贴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工业技改基金,联合金融机构开发"技改贷"产品。工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转型方案设计、技术选型等专业服务。 四、百家示范工厂瞄准三大主攻方向 新一批示范工厂将重点发展:1)基于数字孪生的全流程可视化生产;2)人工智能驱动的质量检测与预测性维护;3)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的柔性制造。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启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标杆工厂,计划实现研发周期缩短40%。 五、产业集群协同提升转型效能 武汉市将智能工厂建设与"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推动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企业输出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实现产业链上下游2000余家企业数据互通。计划三年内带动500家配套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形成协同创新生态。
2025-07-10
-
【武汉招商】光博会首日签约超百亿元重点项目 光谷"光芯屏端网"集群再添新动能
第十七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开幕首日,武汉东湖高新区成功实现招商引资重大突破,10个科技型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总投资规模突破百亿元。这些项目聚焦光电信息产业核心领域,涵盖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方向,将进一步强化光谷"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光博会搭建产业合作高端平台 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的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已成为全球光电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之一。本届展会以"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特色,吸引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近300家行业领军企业参展。通过高峰论坛、专题研讨会等多元化形式,构建起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的国际化平台,为重大项目的引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项目凸显科技创新含金量 签约项目中,华星光电T4增资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武汉新型显示产业能级;光谷筑芯科技产业园致力于打造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四维图新车载芯片项目填补了智能网联汽车关键环节空白;星竞文化武汉总部项目则聚焦数字文创与电子竞技融合创新。这些项目普遍具有技术领先性强、产业带动面广的特点,平均单体投资额达十亿元量级。 三、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放大 武汉东湖高新区经过多年培育,已形成从光纤光缆到光芯片设计的完整产业链。本次签约项目与区内现有2000余家光电企业形成深度互补,将有效强化从材料、设备到终端应用的产业闭环。特别是车载芯片与新型显示项目的联动,有望催生智能座舱等跨界融合新业态。 四、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完善 为保障项目落地,武汉东湖高新区配套推出专项政策支持,包括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建设专业中试基地、优化人才安居保障等举措。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应用。数据显示,该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 五、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重点项目的实施将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预计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百家。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龙头项目+专精特新"的培育模式,正在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巩固了光谷在全国光电产业中的领先地位,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2025-07-10
-
【武汉招商】光博会开幕首日 光谷签约超百亿元重点项目
2023年11月,第十七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开幕首日,武汉东湖高新区集中签约10个重点项目,总金额超百亿元,招商引资实现强劲开局。这些项目紧扣区域优势产业方向,对完善“光-芯-屏-端-网”产业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为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重要展会,本届光博会以“光-芯-屏-端-网”产业为主线,坚持专业化与国际化办展标准。展会吸引了数百家国内外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同期举办1场高峰论坛、15场专题论坛及百余场专题报告,为产业交流合作搭建了高水平平台,助力行业共享发展机遇、共促技术突破。 (二)此次签约的重点项目聚焦武汉东湖高新区现有优势产业,涵盖光电显示、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其中,既有对现有龙头企业的增资扩产项目,也有聚焦产业生态完善的科技产业园项目,还有瞄准新兴应用场景的芯片研发项目及文化产业总部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产业链带动作用较强的特点,将进一步夯实区域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三)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签约项目与区域产业规划高度契合,将有效推动“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向纵深发展。通过引入优质项目资源,不仅能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还将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武汉东湖高新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2025-07-10
-
【武汉招商】60余家知名企业总部落子武汉 第二总部现象引全国关注
2020年12月发布的《武汉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武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60多家知名企业将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光谷,形成全国瞩目的第二总部现象。报告同时指出,当地民营经济主体占比超96%,高新技术企业覆盖47个技术领域,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近500亿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一)第二总部现象的形成背景与驱动因素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拥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完善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系列政策吸引企业落户,包括简化审批流程、提供人才支持、建设产业园区等。光谷作为武汉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域,聚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通过“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逐步成为企业设立第二总部的优选地。多家落户企业表示,武汉的人才供给能力、产业链配套水平及政策稳定性,是吸引其布局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布局特点与产业协同效应 落户武汉的60余家企业涵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联网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多元产业集聚态势。这些企业在汉设立的总部或第二总部,并非简单的分支机构,而是集研发、运营、区域总部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部分企业将华中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设在光谷,依托本地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同时利用武汉的交通枢纽优势辐射中部市场。这种布局不仅带动了本地就业和产业链升级,还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新技术成果本地转化。 (三)发展成效与持续优化方向 第二总部现象为武汉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包括新增市场主体、提升科技创新活跃度、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等。《武汉企业发展报告》建议,未来需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变现;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和营商环境评议机制,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推动武汉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当地政府表示,将继续聚焦企业需求,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要素保障和发展环境。
2025-07-10
-
【武汉招商】武汉启动经济普查入户登记 全面摸清产业发展新家底助力招商引资
武汉市正式启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入户登记工作,1万余名普查人员对全市范围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开展全面调查。此次普查将系统采集企业生产经营、能源消费、研发创新等关键数据,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招商引资提供精准依据。通过科学盘点经济新家底,有助于全面掌握武汉市经济结构变化趋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普查范围覆盖全行业市场主体 本次经济普查对象涵盖武汉市行政区域内所有第二、第三产业市场主体,既包括企业法人单位,也包含个体工商户。重点调查对象涉及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全部细分领域。普查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数据,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应统尽统,特别是对新业态、新模式经济主体实现全覆盖统计。 二、普查内容聚焦高质量发展指标 普查内容设置突出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除常规的单位基本情况、财务状况外,重点增加了研发活动、数字化转型、能源使用效率等反映经济质量的指标。针对不同行业设计差异化调查表,例如对工业企业重点调查产能利用率,对商贸企业侧重电子商务交易情况,对服务业企业关注新型服务模式发展。这些数据将构成评估武汉市经济转型升级成效的重要依据。 三、组织实施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武汉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严格执行普查方案。所有普查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设备实时上传信息。统计部门建立数据质量追溯机制,通过企业自查、专业核查、质量抽查三级审核制度保障数据真实性。同时严格执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关于数据保密的规定,确保普查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 四、普查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普查形成的经济数据库将成为武汉市未来五年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依据。通过分析普查获取的产业结构、区域分布、企业规模等数据,可精准识别优势产业和薄弱环节,为产业政策调整、区域功能优化、招商引资重点提供数据支撑。特别是对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武汉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全面摸底,将助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长效机制建设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武汉市以此次普查为契机,将建立经济普查与常规统计调查的衔接机制,完善覆盖全行业的统计监测体系。通过整合工商、税务、社保等多部门数据,构建统一的经济主体名录库,为常态化经济监测提供基础框架。未来将定期开展经济普查数据深度开发,形成系列分析报告,持续服务企业投资决策和政府宏观管理。
2025-07-10
-
【硚口区招商】德国SAP落户武汉硚口设立分公司 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武汉硚口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德国SAP公司正式设立武汉分公司。作为又一家落户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SAP将与硚口区政府共建赋能中心,以云服务为核心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联合高校打造数字化人才基地,为华中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SAP公司全球布局与武汉战略意义 SAP公司作为德国工业4.0的核心发起企业,在全球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此次武汉分公司的设立,是SAP在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布局。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高校资源,与SAP在智能制造、云计算等领域的优势高度契合。分公司的成立将强化SAP在华中地区的服务能力,完善其在中国"北上广武"四大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支点布局。 二、政企共建赋能中心的核心功能 SAP武汉分公司选址硚口区越秀财富中心,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的"武汉赋能中心"具有三大核心功能:一是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重点服务制造业、零售业等武汉优势产业;二是搭建本地化云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三是构建产业生态联盟,通过技术沙龙、案例分享等形式促进企业交流。该中心将作为区域性技术枢纽,辐射湖北及周边省份。 三、产学研协同培育数字化人才 SAP武汉分公司计划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华中地区数字化人才培训体系。具体措施包括:设立SAP认证培训中心,开发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研究;举办创新竞赛,选拔培养复合型数字化人才。这些举措将有效缓解华中地区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缺口问题。 四、助推本地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 在分公司成立之际,SAP已与多家武汉本土企业达成合作,涵盖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通过部署SAP的ERP云、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帮助这些企业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数据资产价值化和运营决策智能化。首批合作企业将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加入数字化转型行列,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五、对武汉数字经济生态的长远影响 SAP武汉分公司的设立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首先完善武汉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吸引更多生态伙伴聚集;其次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水平,促进"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发展;最后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培育本土数字化服务企业成长。这些都将强化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地位,为打造国家数字经济枢纽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10
-
【武汉招商】首届中国(武汉)文旅博览会启幕 打造文旅融合国际新平台
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标志着我国首个多业态融合的国际性文旅展会正式亮相。本届博览会以“美丽中国·美好生活”为主题,聚焦“文旅+科技”“文旅+传统业态”的创新实践,吸引了逾1000家国内外文旅机构参展,涵盖15个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及国际组织。活动期间将举办专场推介会、高峰论坛、礼品评选等系列项目,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招商引资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博览会背景与主题定位 作为文旅部与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武汉)文旅博览会填补了国内文旅多业态综合展会的空白。其核心主题“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紧扣国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通过科技赋能与传统业态升级,集中展示文旅产业新成果。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主展区设置“美丽中国馆”“文旅科技馆”等八大板块,全面呈现数字化沉浸体验、非遗活化利用等前沿趋势。 二、国际化参展规模与特色活动 博览会吸引了英国、法国、葡萄牙等15国旅游机构参与,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等国际组织首次在华集中亮相。国内方面,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实现全覆盖,故宫博物院、中国银联等头部机构同台展出。“湖北·武汉之夜”专场推介会聚焦长江经济带文旅资源,中国文旅高峰论坛设立“乡村振兴”“智慧文旅”等分议题,艺术品拍卖会则推出敦煌研究院授权复刻藏品等重磅展品。 三、科技赋能与传统创新双轮驱动 展馆内,5G+AR技术还原了武当山金顶实景,全息投影再现了《千里江山图》动态画卷,凸显“文旅+科技”融合成果。同期举办的数字文旅发展研讨会上,多家企业发布虚拟现实景区导览系统。传统业态创新方面,苏绣、苗银等非遗工坊设置互动体验区,“湖北礼品”评选将荆楚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首批入围作品包含曾侯乙编钟文创衍生品等。 四、产业联动与长效平台价值 博览会期间,武汉市与携程集团签署战略协议,共同开发“文旅消费大数据平台”;黄石市、宜昌市等推出20余个文旅招商项目,总投资额超300亿元。文旅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展会未来将定期举办,形成与上海进博会、广州广交会互补的国家级展会体系。瑞士驻华使馆商务参赞通过视频致辞称,博览会为中外文旅合作提供了标准化对接渠道。 五、安全保障与疫情防控措施 武汉市严格落实实名预约、分时入场制度,所有参展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展馆内设置智能测温系统及临时隔离点,每日进行全域消杀。文旅部特别强调,此次活动采用“线上云展+线下限流”结合模式,未到场观众可通过官方平台观看开幕式直播及VR展馆。
2025-07-10
-
【武汉招商】全球数字贸易大会在武汉开幕 推动数字经济与贸易深度融合
2020年全球数字贸易大会暨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在武汉开幕,聚焦数字贸易新机遇,搭建国际经贸合作平台。本次大会吸引50多个国家商团及全国31个省市区、港澳台地区参展,参展企业超5000家,通过进出口签约、产业联盟成立、主题论坛等活动深化招商引资,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大会规模与国际化特色 作为中国内陆地区规模最大的数字贸易盛会,本届大会设立进口商品馆、出口商品馆、电商直播馆和扶贫商品馆四大特色展区。俄罗斯、法国、泰国等国家设立国家馆,集中展示食品、日化、工艺品等特色商品。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一带一路"进出口洽谈会,推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接中国市场。数据显示,往届汉交会累计促成交易额超千亿元,国际采购商占比逐年提升至35%。 二、数字贸易创新实践 大会首发"全球数字贸易平台",整合跨境支付、智能物流、电子单据等数字化服务功能,支持中英俄三语实时交易。中国商品市场数字化联盟同期成立,联合全国30家重点批发市场推动传统商贸数字化转型。电商直播馆引入5G+AR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展销,单日直播观看量突破800万人次。湖北省17个市州设立荆楚优品馆,通过数字化溯源系统展示2000余种地理标志产品。 三、前沿议题与智库观点 在"数字技术重构全球价值链"主题论坛上,来自世界银行、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的专家指出,疫情加速了贸易数字化进程,2020年全球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1%。圆桌讨论聚焦数字口岸、区块链信用证等创新应用,麻省理工学院供应链专家强调"数字贸易规则体系需兼顾效率与包容性"。大会发布《数字贸易发展武汉倡议》,提出共建标准化、安全可信的国际数字贸易生态。 四、产业联动与长效影响 扶贫商品馆集中展示832个脱贫县特色产品,通过"以购代捐"模式达成意向采购额超3亿元。武汉本地30家制造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签订数字化转型协议,预计带动出口增长15%。同期举办的航空物流研讨会促成武汉天河机场与联邦快递达成新航线合作,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功能。分析表明,此类会展经济对武汉现代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2%。 五、历史沿革与品牌升级 自2010年首届汉交会举办以来,展会规模从最初8万平方米扩展至2020年的50万平方米,参展品类由日用百货拓展至智能制造装备。本届首次增设数字贸易服务专区,引入人工智能翻译、VR验货等技术,实现从传统展销向智慧会展的转型。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评价称,武汉正通过"会展+数字"模式重塑内陆开放新高地,其经验对中西部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示范意义。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